關鍵詞:
頸動脈內膜剝脫術、腦自動調節(jié)、腦高灌注、血流動力學、超聲經顱多普勒;
研究背景及目的:
大腦高灌注綜合征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(CEA)的嚴重并發(fā)癥。由于腦過度灌注(CH)會降低CEA的益處,因此識別CH的高風險患者非常重要。
我們研究了動態(tài)腦自動調節(jié)(dCA)作為CEA后CH的潛在預測因子。
研究方法:
前瞻性地納入了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期間在中國首都醫(yī)科大學宣武醫(yī)院接受CEA的90名患者,所有患者均由CTA或DSA證實存在單側頸動脈重度(70-90%)狹窄。
dCA測量/分析
在進行CEA術前,所有患者均使用超聲經顱多普勒設備(EMS-9D Pro 深圳德力凱)進行dCA測量/分析。使用1.6MHz監(jiān)護探頭(搭配頭架)進行雙側大腦中動脈腦血流(速度)監(jiān)測(CBFV),
使用基于容積補償法的無創(chuàng)每搏連續(xù)血壓(Finometer技術 深圳德力凱)進行連續(xù)的無創(chuàng)血壓(NIBP)監(jiān)測,同時監(jiān)測心率和呼氣末二氧化碳(EtCO2)。
待所有信號穩(wěn)定后,讓受試者分別進行仰臥位(10 分鐘)、站立(2分鐘)和蹲-站(5分鐘)等動作。將所有檢查數據使用傳遞函數法進行分析,得出相位、增益、一致性等參數,評估仰臥位和蹲站動作期間的dCA。
CEA監(jiān)測
使用超聲經顱多普勒設備(EMS-9PB 深圳德力凱)監(jiān)測患者的大腦中動脈平均血流速度。將從解除鉗夾到縫合期間的大腦中動脈平均血流速度(MCAVmean)與基線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相比,當MCAVmean增加≥100%時則被定義為CH,無論有無臨床表現。
研究結果:
在仰臥位和SSMs(深蹲-站立動作)期間,CH組在VLF(極低頻)和LF(低頻)范圍內的同側相位度數低于非CH組(均P<0.01),但在HF(高頻)范圍內無顯著差異。
此外,仰臥位和SSMs之間的增益和絕對增益沒有顯著差異(P>0.05)。在VLF和LF范圍內,所有患者的SSMs動作的一致性均高于仰臥動作(均P<0.001);然而,在高頻范圍內沒有顯著差異(P = 0.904)。
研究結論:
該研究將同側下相確定為CEA后CH的預測因子。受損的dCA可以作為一種新的預測工具,用于識別CEA后發(fā)生CH的高風險患者。
文獻來源:
Na Li, Fubo Zhou, Xia Lu, Hongxiu Chen, Ran Liu, Songwei Chen, Yingqi Xing
PII:S1878-8750(23)01451-1
DOI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wneu.2023.10.046
Reference:WNEU 21277
To appear in:World Neurosurgery
Received Date: 20 August 2023
Revised Date: 8 October 2023
Accepted Date: 8 October 2023
原文請點擊 http://f.delicasz.com/Upload/2023/2/動態(tài)腦自動調節(jié)受損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后腦高灌注的預測因素.pdf